第517章 界岭口-《崇祯十五年》
第(2/3)页
董朝甫年近六旬,须发斑白,但精神却依然矍铄,精铁的铠甲披在他身上,一丝臃肿的感觉都没有,腰杆笔挺,健步如飞,目光炯炯,不停地扫视着两侧,偶尔还会站住脚步,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周围传来的各种声响。
跟在董朝甫身后的十个人,都是他亲自训练出来的得力亲兵,都穿着贴身的对襟棉甲,头戴京营最新式的笠盔。不同于过去,京营现在的笠盔少去了头上的红缨,只用一个圆箍代替,右手腰间配备了一张小巧的手弩,箭在弦上,遇上情况,立刻就可以摘下来击发,右手牵着战马,腰间或挎长刀,或者别着短斧,长弓挂在马鞍左侧,箭筒在右侧--除了笠盔有所改革,其他装备都是明军夜不收的标配。
照夜不收的规矩,十余人分成了前后两组,董朝甫带五个人走在前,在他们三十步之后,后队紧紧跟随。
一路,没有人说话,只是悄声赶路,这里距离长城五十里,已经超出了明军的势力范围,随时都可以遇上建虏或者是蒙古人的探骑,所以每个人都是万分小心。
他们的目的地是丛林的边缘,在那里,他们能看到更远的地方,也能更早的探查到建虏入塞的消息。
董朝甫是参将,以他的职位和资历,加上年岁已高,原本是不需要亲到前线的,太子给他的命令是训练夜不收,并不要求他到第一线,但董朝甫却不肯落入人后,他主动请缨。开封之战中,他负责为大军开路,一路悄无声息的摸掉了闯军布置在道路上的全部眼线,保证太子亲率的主力,顺利抵达贾鲁河畔,而没有被闯军提前获悉。事后又在郭佛陀村示警。
战后论功,朱慈烺将董朝甫列在第一等,和阎应元同列。
但董朝甫却没有多少兴奋,他崇祯二年就是参将了,立功奖赏,升官进爵,对他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他不顾老迈身躯,拼力向前,不过是为了太子的一句话。
有风吹起,树叶沙沙。
董朝甫蓦地停住了脚步。从十八岁起,他就是明军的夜不收,出关探查蒙古或者建虏人的动作,十几年的夜不收生涯使他的耳目灵敏度远胜过常人,任何一点轻微的动静,都休想瞒过他的耳朵,就在刚才,树叶沙沙而响时,他忽然听到了一声极其轻微的声音---咔,不是风吹,而是人脚踩断树枝的声音。
有人!
而且就在右前方!
树叶深深,加上黄昏西下,光线昏暗,根本看不到林子深处的情况。
董朝甫猛地回身,没有说话,而是比划了几个手势,他身后的五个亲兵会意,立刻左手弩,右手刀,分成两翼,向董朝甫所指的方位摸去。而三十步之后的五个夜不收也立即散开,从更大更远的方位向中间包去。
董朝甫走在左边的第一个,冒着腰,左手紧紧扣着手弩。
忽然树叶晃动,嗖的一声,寒光一闪,一只三棱重箭从密林深处而出,向董朝甫急速射来。
这一下又急又快,几乎无法闪躲。
但董朝甫早有防备,立刻就地一滚,不是向后,也不是两边,而是向左前滚。虽然年近六旬,但他身手依然矫健,间不容发之中,闪过了这一箭----这一箭就射在了他刚才站立的方位,箭矢直没于地,长长的箭杆犹在颤抖。
而在闪躲之中,董朝甫已经看到了密林后的那个射手,举起左手中的手弩,猛地还了一箭。
弩箭电光火石般的射入密林深处。
“啊!”
一声惨叫,树枝和树叶急剧晃动,一个人捂着右眼,从密林中惨叫而出。
身穿的甲胄和大明官军极其相似,都是双襟棉甲,不同的是,他不是大明的暗红色,而是一身白甲,头上也不是笠盔,而是尖盔,盔顶细长,如同竖着一根长长的避雷针。
对董朝甫来说,这样的盔甲形式实在是太熟悉了,崇祯二年之后,他再没有见过,今日一见,狰狞凶残的感觉依然如故,他冷静无波的心脏,在这一瞬间,剧烈跳动了起来。
“是建虏!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