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朝日孝子-《靖难攻略》


    第(2/3)页

    权近在北平待了三天,直到七月十八日才准备辞别朱棣,却正好碰到朱棣和朱高炽他们三个王子去佛寺烧香。

    权近询问过后,才得知这一日是先太后明忌,也就是马皇后生前的生日。

    正因如此,权近的书正好佐证了朱棣的母亲是马皇后,因为明忌正好对上了马皇后生日,中元节祭祀马皇后的记载也在洪武年间常有。

    一篇外国史料,反倒证明了朱棣是马皇后之子的身份,毕竟没有人会在中元节不祭祀自己的生母,而朱棣在中元节只祭祀了马皇后,足以说明两人关系。

    此时朱标还活着,朱棣也不知道自己日后会靖难当皇帝,没有必要冒认母亲。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通过这史料记住了权近,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权近居然活到了现在,他还以为高丽覆灭后权近就去世了。

    “爷爷在世时便说你是老实秀才,故此我才会接见你。”

    坐在椅子上,朱高煦解释了接见权近的原因,随后对权近道:“合兰府,朝廷是不会退让的。”

    “臣汗颜……”见朱高煦说出了自己的第一个目的,权近十分汗颜,毕竟他也不觉得朝鲜拥有合兰府,只是身为臣子,君王既然吩咐,那他自然要前来。

    现在被朱高煦回绝,那他也不好继续开口,只能把经济和政治的问题摆上台前。

    “臣此次前来,还有两件事情叨扰殿下。”

    权近将朝鲜的海上经济问题和朝鲜君王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说了出来,对此朱高煦也十分清楚。

    朝鲜本身并不产金银铜钱,但他们人口众多,对金银铜钱需求极大。

    放在过去,他们可以利用朝贡贸易和大明进行贸易,然后充当二道贩子,转手高价卖往日本。

    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从日本获取金银铜钱,不仅能解决国内的钱荒问题,还解决了和大明贸易的问题。

    可是如今随着对日市舶司的设置,朝鲜的二道贩子生意毫无疑问宣告破产,毕竟这个时代的他们除了太监和宫女外,实在拿不出什么值得贸易的东西。

    正如权近此次出使大明,所带来的贡品除了部分不值钱的特产外,便是三百阉宦和三百宫女。

    对于朝鲜的问题,朱高煦也没有过多为难。

    朝鲜土地贫瘠,粮食和金银都需要从大明进口,且人口比安南还要多。

    现在大明已经有些吃撑了,相比拿下朝鲜,朱高煦想的是如何消化安南和云贵、南洋、三宣六慰。

    拿下朝鲜对于朱高煦来说,就是增加了几百万张嘴巴,并且当地耕地条件还不行,严重依赖大明。

    可以说在工业化之前,朝鲜最大的武器就是它的贫穷,其次才是它那灵活的嘴皮子。

    “朝鲜对朝廷确实恭顺,我也与陛下商讨过册封朝鲜权知国事为王一事,但始终拿不下主意。”

    “朝鲜境内缺乏铜矿,故此担心贸易,朝廷可以理解,因此先前孤就已经说过,准许朝鲜加入西洋民营贸易区,并且可以准许朝鲜在龙江船厂订购二十艘大船。”

    朱高煦早就把朝鲜的路给安排好了,既然历史上是大明东北亚的孝子,那这一世朝鲜也可以作为大明下西洋的孝子。

    不管朝鲜会不会在海外建设殖民地,这对于朱高煦来说都不重要,相反他们如果能建设殖民地反倒更好。

    大航海贸易开启后,远在西半球的欧洲在获取的金银后,依然无法逃脱被大明用手工业收割的下场,那国家就在大明家门口的朝鲜又会怎么样?

    别说朝鲜,就连南边的暹罗、占城、满剌加等国都在朱高煦试图扶持的范围内。

    前世明清交替导致朝贡体系落后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说到底还是因为国力不强盛。

    东亚和东南亚有一个风向标,那就是中原王朝。

    中原王朝如果学习火器,其它各国就会争先恐后学习,中原王朝如果持续下西洋获利,那其它各国也会跟随下西洋获利。

    对于朱高煦来说,遥远的殖民地可以建设,但总归不如消化中南半岛的三宣六慰,以及西域和广袤漠北为主。

    在这个时代,大明的瓷器、茶叶、白糖、丝绸就是后世的各项高科技专利,定价权在大明手中,而其它各国无法仿制出成色一样的商品,所以他们赚取的金银到了需要消费的时候,只有大明商品可以满足他们。

    后世老美用美钞收割全世界,工业时代以前,中原王朝就是用可持续产出的手工制品收割全世界。

    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原因就是无法阻止大规模金银外流明朝和清朝,鸦片战争也是因为欧洲各国在与清朝长期贸易中处于下风,英国为了填补对清朝的贸易逆差,于是利用鸦片的成瘾性来输入清朝。

    清朝给朱高煦的教训就是,在你能赚所有人钱的时候,你最好也有能对抗所有人的实力,不然就只能像清朝一样小儿抱金砖招摇过市,迎来强盗。

    “五千贯的价格,国内确实没有那么多商人能承担起。”

    权近苦着脸开口,朱高煦闻言则是摇头道:“一家一户不行,那就组成商帮出海。”

    “朝鲜是朝廷的第一属国,所以在贸易上,旧港也会给朝鲜大开方便之门,提供足够数量的货品。”

    “只要能贩卖出去,朝鲜自己也能获利,何乐而不为?”

    朱高煦可不会为了体恤朝鲜而打折,在他看来一艘三千料武装商船只卖五千贯已经足够便宜了。

    试问天下除了大明,还有哪个国家可以制造三千料及以上的大船。

    权近明显也知道这个道理,因此他迟疑着抬手作揖:“商帮一事,臣回国之后会与权知国事商量,只是想要促成此事,权知国事的名头恐怕压不住。”

    权近想要为李芳远谋得大明的承认,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鲜国王,不过对此朱高煦也依旧表示:“这件事情朝廷还没有拿下主意,具体的看权知国事准备怎么做,怎么回应朝廷吧。”

    朱高煦说罢便端起了茶,权近见状也识趣的起身,踌蹴着走出春和殿。

    在他走出春和殿被早春冷风吹了吹后,他这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

    太子殿下所说的拿定主意,不就是朝鲜和朝廷的土地纠纷么。

    也就是说,如果朝鲜识趣的撤出合兰府,那大明不介意承认李芳远的王位。

    如果李芳远知道,那他肯定难以取舍,所以必须要有外力介入才行。

    想到这里,权近想到了元宵节的大阅兵。

    天军的火器犀利他早已知道,只是他们未曾与天军见过面,不知道天军火器究竟犀利到了何种地步。

    眼下太子殿下敢于开口,自然是觉得大阅兵过后朝鲜会同意结束土地纠纷,老老实实的获取政治上的承认。

    思绪到此,权近不由加快了脚步。

    在他走出东宫的时候,刚好与迎面走来的一支队伍碰面。
    第(2/3)页